現行動產及債權擔保法制有何問題?

我國現行擔保法制,採用類型化區分:

  • 依民法物權設定不動產抵押、動產或權利質權
  • 依動產擔保交易法設定動產抵押、附條件買賣及信託占有
  • 依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分別設定質權

在這樣未統整的擔保法制架構下,企業不能用流動性的資產(如存貨)設定浮動擔保權。尤其是新創事業或中小企業,難以其現有全部資產設定擔保、取得融資。此外,在分割資產類別、區分型態的登記方式下,往往會造成企業的整體綜效價值被低估,並增加辦理設定擔保登記的複雜度。

我國現行擔保法制,也不承認以下標的設定擔保權:

  • 企業未來取得的動產、債權(如未來應收帳款)
  • 無形資產(如非法定財產權之商業模式,或具高人氣流量的網站、企業數據資料庫)

如此一來,相當不利中小企業及新創事業(如網路公司)、新興產業(如物聯網、綠能光電)、文化創意產業(如影視音產業)取得有利的融資條件:如較低的利率、較長的還款期限、較多的資金等。

請問你是否贊成,臺灣需要符合便利企業取得融資,並與國際擔保法制接軌的動產擔保交易法?

無論贊成與否,都歡迎寫下你的理由。

贊成
動產債權擔保法制沒有與國際接軌,會發生(而真的發生):
1.外國銀行不易在臺灣經營放款業務,外國銀行紛紛撤離台灣,就是一個例證;亞太金融中心,已成口號。
2.本國新創家不易在臺灣以公司資產(尤其是無形資產或未來應收帳款)取得融資,故最好公司設在外國;世銀《經商環境報告》「法定權利指數」調查顯示,同樣一個新創家,在蒙古似乎比臺灣更容易融資;設在東南亞,也會比臺灣強。
3.外國新創家也一樣,公司的資產(無形資產或未來應收帳款)在臺灣的法制架構下,銀行不會要這種擔保品(因法律沒承認這些資產可以當擔保品,當垃圾),那他們勢必放棄台灣,另謀他鄉。
4.當本國及外國新創家,因不易取得融資而不選擇台灣為公司設立地。則請問台灣還有何投資標的可讓創投投資呢?創投出走(投資外國新創)!銀行超額準備過剩(不知要放款給誰,銀行只知不動產),接著資本外流(尋找外國標的)。
5.同樣的資產在外國可以取得融資(設定優先擔保權),在臺灣卻不行(視為垃圾,太看不起人)。接著,臺灣產業轉型淪為口號,難怪張忠謀董事長說:「轉型無方向,產業在哀嚎!」
其實總總的“果”,都是這些“因”造成的。

以下一則12/16新聞,就能證明:「我國動產債權擔保法制有問題」。
1.銀行放款風險本應自己承擔,卻把他轉嫁給信保基金。要信保基金保證後(8成),銀行才願意融資;如果倒帳,信保基金賠8成,銀行賠2成。
2.而信保基金主要來源,為政府每年預算(納稅人的錢)。這則新聞看似要彰顯信保基金的偉大(貢獻),但卻告訴我們2件事:
(1)本應銀行承擔的風險,卻要用納稅人的錢為銀行買單。(開銀行穩賺不賠,難怪每年都可發高額年終獎金,還有13%優存)
(2)信保基金就像銀行的奶嘴,長期吸這奶嘴(奶瓶,好像較洽當),要斷掉很困難。(中小企業也疾呼政府要擴大信保基金規模,沒有信保基金,中小企業是不容易向銀行融資;中小企業的悲哀)
3.臺灣的融資環境就是這般,臺灣的銀行業也是這般;銀行跟官員都不知什麼是「浮動抵押制度」呢?還是裝傻有意要讓納稅人為銀行買單?(吃定納稅人了)
4.如果我們仍靠信保基金來支撐文創產業(而銀行仍袖手旁觀,柿子挑軟的吃),臺灣民眾就不要怪以後臺灣辦的金馬獎:全部送給中國大陸。(以後每年見怪不怪)

**信保基金挺文創 魏德聖拍海角七號就靠它**

2016-12-16 19:37:11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即時報導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2174340
「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聽起來很陌生,但它對台灣中小企業發展貢獻卓著,特別是新創、文創產業與青年創業等,因缺乏擔保品或保證獲利能力,籌資時常被銀行拒於門外,透過信保基金才順利取得金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案例,就是導演魏德聖在拍攝「海角七號」時向銀行融資四處碰壁,最後找上信保基金,才順利籌措到所需資金。

信保基金提供保證的方式分成「間接保證」與「直接保證」,絕大多數的案件,都是由銀行送件給信保,信保再決定要給予多少保證成數,屬於間接保證。

另一種為「直接保證」,例如魏德聖在還沒成名前,沒有銀行願意借錢給他拍攝海角七號,因為沒人相信這部片會賣座。後來魏德聖找上信保基金,由信保基金開立保證函,願提供八成保證,有了保證函,魏德聖才成功在第一銀行與台灣企銀籌措到1,500萬元的資金,這屬於直接保證。

有信保基金掛保證,銀行授信風險大降,只需要負擔二成的風險,通過貸款的意願自然大增。

魏德聖拍攝的海角七號上映後大獲好評,票房超過5.3億元。若沒有信保基金的幫助,台灣恐有更多文創、新創產業的人才因周轉不靈而有志難伸。

據透露,導演魏德聖將於明(2017)年元月上映的新電影「52 Hz I Love You」也透過信保基金提供八成保證,並於玉山銀行取得6,000萬元的融資,信保基金堪稱是協助台灣文創產業、協助國人圓夢的重要推手。

以下一則2016年7/27 工商時報刊載TMI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王仁中撰擬《物聯網營運資本融資 推動產業振興鏈結國際》文章,適足以說明臺灣現行動產債權擔保制度有問題,且不符合臺灣發展物聯網產業之需要。

本文王仁中作者建議採用「新興」的做法:

1.政府應引進「營運資本融資」,成立國家物聯網基金來吸引更多國際新創合作,手段是「貸款」給新創公司所需資本。

2 營運資本融資不是新的產品,SVB矽谷銀行從事這樣活動已多年,中國大陸也有多家企業平臺在推動。新加坡也提出類似融資的應對政策。

3.鴻海集團在大陸供應鏈金融今年已經起跑,自營運一年以來平台已累積10億人民幣的交易額,已向百家零組件供應商提供融資。

我要說的是:

1.「營運資本融資」在外國(美國、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確實不是新的產品(浮動抵押制度);但在臺灣的銀行業可能沒人懂。因為我國「動產」擔保法制,僅限於「有形」的;而智慧財產權設定質權,僅限於「已存在」的。

2.試問:
(1)要啟動物聯網之「營運資本融資」貸款,是要全體銀行一起來,還是只要國家成立物聯網基金?(當然一起來,集結資金力量大)

(2)如果大家一起來,那法制上對債權人(銀行)之債權保護是否已足夠(債權擔保)?

3.如果擔保債權法制仍不變,則沒有債權人會一起來(不能怪他們,這是政府的問題)。最後結果:發展物聯網(亞洲.矽谷)也會與愛台12建設、黃金十年一樣,成為過去的一場夢或笑話。(贊同本文作者王仁中所言:臺灣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 專家傳真-物聯網營運資本融資 推動產業振興鏈結國際

2016年07月27日 04:10 工商時報
王仁中TMI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

現行政策如亞洲矽谷,夾層融資或天使基金等,但我們認為,這些做法在橫跨產業面上都有其局限性,政府資本支持放在不對的地方,顯示出彼此沒有鏈結。亞洲矽谷的問題存在以地理規劃來推動創新是「半導體或重量級廠房設備投資」的舊作法,在過去半導體或汽車產業也許行得通,但中國大陸在複製幾次園區概念後,反倒是以山寨為生存的深圳躥起。另,鼓勵銀行辦理附有認股權融資方式的夾層融資,但相關商業銀行對此業務並無經驗,執行將耗費多時。最後是國發會的天使基金,其每案幾百萬的金額投入與執行限制,恐不足以應付全面產業提升需求。當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工業局等都有執行多年傳統融資方式,如信保基金或整併基金等。但我們認為是政府資本投入的對象與執行者有待升級。

新興的做法:物聯網營運資本融資

台灣需要更多國際物聯網應用新創的合作機會來學習,從代工到品牌不是一蹴可及,服務概念,軟體人才,市場行銷與品牌等,都需要大量的海外人才來交流學習,才能步步提升。政府應該成立國家級的物聯網基金來吸引更多國際新創來台合作,對象應該是海外為主的物聯網新創公司,手段是「貸款」給海外的新創公司進行產品開發與生產的資本所需,但條件是貸款的大部分得花費在與台灣供應鏈中小企業合作進行開發與生產。如果開發順利成功,台灣企業也跟著受惠與學習,國家基金也可以有適當的報酬並在短期內回收基金。

如果海外創新公司不幸失敗,台灣中小企業也不會因此受到大量財務與人力投入上的損失,而是由政府基金來承擔,就像政府請海外顧問來指導,經驗傳承是落實的。中小企業對新創卻步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財務風險,此基金的設計目的就在解決與新創合作的風險。當然,很多人會說目前有各式措施來提供資金給中小企業做研發創新,但,仔細看執行規則與審核方式,沒有解決最大問題:如何鏈結國際?如何引入國際需求或市場?

1億美元基金規模年增300家IOT新創合作機會

物聯網營運資本融資是將資本槓桿運用到極大,並帶動產業面新創,同時也與財務金融創新結合,真正運用台灣的優勢來建立所謂亞太××中心。一個1億美元的基金1年可以帶來300家以上物聯網新創到台灣來尋求供應鏈資源的合作,其中成功進行開發將可以帶動不只電子產業,包含金屬,塑膠,紡織及材料等都可以受惠。300件以上國際新合作案將可對台灣產業有「面」的衝擊。

如同當年Tesla早期選擇台灣產業來共同開發關鍵零組件,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也由一家中小企業預計在2018年IPO,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也拉抬了F-貿聯、致茂、和大等連接器元件供應商,最輝煌時期有1/4的零件由台灣供應,供應的中小企業廠家近百家。想想,如果政府資本是來敲動一年300家類似Tesla的新創來台合作呢?

營運資本融資當然不是新的產品,SVB矽谷銀行從事這樣活動已多年,中國大陸也有多家企業平臺在推動。新加坡也提出類似融資的應對政策,總額五億元的「創投債務融資計畫」竭盡所能降低製造業借貸雙方的資訊不對稱,活化中小企業的資金應用與流動性。

台灣進行物聯網供應鏈金融的優勢其實就在這:掌握設計製造業的資訊與管理的優勢,結合供應鏈金融吸引全球物聯網新創公司來台合作開發,降低硬體生產風險提升成功機率,帶動全面性產業振興!也造就合理的金融融資報酬。(矽谷銀行這項業務報酬在18%+)鴻海集團供應鏈金融今年已經起跑,自營運一年以來平台已累積10億人民幣的交易額,已向百家零組件供應商提供融資,計劃在五年內挑戰IPO。

我們認為,台灣的產業振興需要「點」的大力支持也需要「面」的廣度,特別是物聯網新創的特性在於跨應用,跨產業,跨技術的整合,不同供應鏈產業緊密的合作與國際鏈結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日本,韓國及深圳挾著硬體設計製造的基礎已經開始啟動,台灣還有多少時間?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