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遠距教學法制建議

除前述問題所提之規範內容,請問您覺得還有哪些遠距教學應注意的規範內容?

網路連線的速度應該要有保障才行,
而且也必須要注意是否有學生少上了哪些原本登記要上的課。

以下是徐新逸教授在 4/14 諮詢會議的意見分享摘要:

淡江早期曾與美國及日本早稻田大學合開遠距課程,淡江授與學位,但合作單位是亞洲研究所,用西班牙語授課。

  1. 學習的效果與效率:現在一個學分還是要十八周,沒有與時俱進。美國鳳凰城大學,五週一個學分,可能需要從修訂大學法著手。

  2. 因為考試還是要回到學校,線上的問題在於無法確認身分,因此現在還是採混程,我們應該研究像行動支付那樣,用指紋辨識或影像,讓遠距也可以考試。

  3. 遠距教學課程認證有點曠日費時。否可以改採機構認證?

  4. 學校如果要對國外授與學分,目前需要用破例的方式,希望可以改善此情況。

以下是線上參與者 Vincent 在 4/14 諮詢會議的意見:

學位授予法或學籍資格條件等,建議可以更有彈性,讓數位自主學習後,可以與一班學生接軌。則數位教育之自主學習模式,可以有更大鼓勵。

教育法規鬆綁,也需要經過全民網路參與的過程。
建議應再重新檢視大學法、施行細則等法規之修訂,包括18小時1學分、自主彈性數位學習制度、學年學分制等。

以下是李宗薇教授在 4/14 諮詢會議的意見分享摘要:

  1. MOOCs、online都不是新名詞,實際上就是早期的函授。只是用不同的科技。

  2. 工商管理碩士 (MBA) 的遠距教育,哈佛雖然是小規模、最近才開始,但已有 30 個專職的人力,主要是為了文科學生設計,以提昇他們的競爭力。

  3. 目前國內遠距課程審核通過率僅四成,台清交等大學製作的內容較有能力通過,但台灣有 160 所大學,內容品質難免會參差不齊。

  4. 另外,也有很多大學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

  5. 雖然柏克萊大學作為州立大學,有些 MOOCs 免費,但國外很多可以授與學分的遠距課程,都必須要收費,並非免費。

以下是詹益鑑顧問在 4/14 諮詢會議的意見分享摘要:

  1. 教育跟學習哪個比較重要?自主學習,能力是否需要認證?為什麼要政府來認證?托福、多益都是民間機構。
  2. 能給大學多少自主空間?聘任資格鬆綁、各種評鑑機制… 我們很喜歡用競爭和排名的觀點來看事情,當第一名就可以考台大、可以往上爬。可是社會需要的是有團隊合作能力的人。
  3. 教育不是生產線,不是服務業,應該是一種體驗,是要讓受教育者有更好的機會。
  4. 應該從教育長遠來看。遠距只是一個方法,而非教育本質的解法。

以下是 @MOE 劉文惠副司長在 4/14 諮詢會議的綜合回應摘要:

  1. 民間認證、機構認證可以列為未來研議的方向。
  2. 國外很多課程放在終身學習或在職進修,也是教育部開放的方向。
  3. 現有的高三線上增能學習網,也是一種 MOOC。
  4. 跨校學分採認在法令上允許,現實面可能學校有些考量,所以確實不普遍。
  5. 今年教育部用經費補助方式鼓勵跨校合作,組成聯盟來彼此修線上課程,採認學分。
  6. 學位認證為雙向原則。如果開放學位授予給國外人士,同樣需考量是否承認國外遠距教學的學位。
  7. 學分綁時數、學年:其實目前大學法有一些彈性,但大學很少利用這些彈性。如何好好運用現有的法令空間,來推動遠距教學的實施,很值得參考。